WEN HUI BAO.jpg
在本世纪初,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经写过一本畅销全球的书叫作《世界是平的》,而发生在当下的这场金融危机却让更多管理学专家感受到了全球化进程对于世界现有经济模式的考验。在日前交通大学举办的“2008全球商学院院长论坛”上,不少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个词:包容。世界需要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经济体系、更公平的分配方式、更有效的资源利用方式……用一句话来概况:是的,世界已经开始变“平”,但我们需要一个更“平”的世界。
贪婪带来危机
目前在全球蔓延的金融危机证明了一点:贪婪并不是一个好的想法。显而易见的是,复杂的金融体系没有提供出合适的保证机制,没有保护投资者免除借贷的风险,由于过分关注短期的利润和回报使得风险更为加剧。由于流动性过剩以及关注短期回报,即便是那些风险评估的机构也被引诱鼓励大家做高风险的投资。
菲律宾亚洲管理学院院长Francis G Estrada教授表示,问题是有很多企业过分关注短期的利润回报,他们没有把长期利益和股东利益结合起来,也就是很多企业行为都是短期行为。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泰国一个经济体的收支不平衡导致了金融危机的扩大,以至于波及整个亚洲地区。而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金融机构,已经影响到了国际金融机构的信心。
西班牙IE商学院院长 Santiago Iniguez教授也认为,从管理角度看,管理工具的使用确实创造了世界经济的繁荣,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基本模式,但危机的发生也告诉我们,目前的管理机制出现了问题,过度创新的产品和过度追求利润将走到硬币的另外一面。他表示,许多国家在这方面应该有很多教训可以吸取,了解全球化的本质是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的前提。
改变才有机遇
在论坛上,许多专家指出,目前的状况可以用“危机”来形容,其中既有危险又有机遇。全球化和区域共荣带来很多益处,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当多的挑战,日益明显的相互依存使得金融危机呈现出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
“ 现在没有一个区域能够独立存在游离于其他经济体之外,依靠赚邻国的钱致富已经行不通了,我们必须共同致富。”Francis G Estrada教授如此说到。反思金融海啸,他认为要原本的经济结构已经呈现出不合理性,因此必须理解相互依存的这种经济状况的本质以及单极世界的消亡,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融合。“我们需要一种崭新的,更具有包容性经济发展模式”,他说,“还要通过各种手段消除国家内部区域之间和国际间鸿沟。”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副院长Jeffrey A.Sheehan教授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还特别提到了环境问题,“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找到很好的能够盈利的商业模式,使全球经济更发达。”据介绍,沃顿商学院已经建立了一个社会影响力研究所,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目前已经成立了一个环境领导力项目,专门解决各种环境问题”。
中国要抓时机
最近,亚洲开发银行发表了一篇名为《合作求共荣》的文章,其中提到现在亚洲国家内部的交易额已经相当于欧洲和美洲内部的交易额。亚洲的人口达到37亿,综合GDP达到10万亿美元,世界外汇储备的三分之二在亚洲,而且亚洲是成长最快的区域。
亚洲开发银行的总干事认为,今后40年全球经济总量的一半出自于亚洲,现在只有20%。他还预计说七国集团的经济总量将从2007年的55%下降到30%,三大经济体——中国、日本和印度将会是最令人瞩目的。
Santiago Iniguez 教授表示,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也是过去20年中发展最快的一个国家。从商学院的情况来说,虽然近年来中国商学院增长速度很快,每年毕业的MBA 学生超过了23000个,但与这个数字相对于欧美来说依旧不大。再加上与欧美地区相比,中国经济保持着10%左右的增长速度,因此还具有很大的潜力。“抓住时机,加强国际合作”,他对中国的发展充满了信心。